古人的冬天,清宫冬日趣闻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09-10 05:35:01
分享到:

1.古人冬天的活动

原标题:古人的冬天,清宫冬日趣闻

2.古代人过冬

在清代的紫禁城里,冬天不仅有“暖气”,还有奢华的美食、数不胜数的庆典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众多冬日习俗更重要的是,冬天到来,就意味着一年行将结束,过了最冷的三九天,差不多就到旧历的年底了,在这个时间,清宫里处处都是新年的味道。

3.古代百姓过冬

01有“地暖”但常发生火灾对于如今的北方居民来说,冬天取暖的来源大多数离不开“火”在清代紫禁城,火同样是冬日取暖的重要来源因此,在紫禁城,如何很好地利用火,是王公大臣们的头等大事不过,明清两代,各种天灾人祸曾引发了紫禁城中若干次火灾,其中绝大多数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4.古人会在冬天大量贮藏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清代时,紫禁城建有“供暖”系统当时,紫禁城的主要建筑依靠地面下砌筑的“火道”来实现,与如今常见的地暖极为类似紫禁城“火道口”一般设置在大殿外廊子上的灶口,这是一个一人多深的炕洞,负责的官员将宫内专用的木炭填入这个炕洞中燃烧,以实现对屋内进行供暖。

5.古人冬天时有

宫廷烧“地暖”多使用木炭,最高档的木炭被称为“红罗炭”,据说当时盛装这些木炭的荆筐都要刷上一层红土,故有此名至今西城区还有一条街道名为“大红罗厂街”,就是因为当年管理这些红罗炭的机构设置在这条街上当时,不同人有不同的供炭标准: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5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6.古人冬天有什么活动

嘉庆二年发生火灾的那天,郝世通负责乾清宫殿内的供暖事宜,郝世通在燃烧完木炭后将火熄灭,按照规定本该是将烧完的木炭收拾后放坛子里,再放入炕洞中,以备下一次继续使用而他则贪图便利,没有将坛子放在规定的位置,而是临时放在了乾清宫东穿堂的楠木格子旁。

7.古代冬天活动

结果木炭复燃,导致了火灾作为“正宫”,乾清宫被焚毁,令已经退休的乾隆皇帝五内俱焚更让他焦心的是,乾清宫东侧的昭仁殿里陈放着他辛苦大半辈子搜集整理的“石渠宝笈”,而一场大火将这些珍贵典籍尽数焚毁火灾的第二天,乾隆帝下了一道敕旨,这是一份十足的“罪己诏”,他将这次火灾的原因归于是自己“受恩过厚”,于是上天让他要有一点点的儆戒。

8.古人冬天时常用

最终他将罪责归于“政事有缺”,并且强调一切过失“皆朕之过,非皇帝之过”,并要求审理此案件的官员们对肇事太监从轻发落02展开全文三个整月吃“锅子”冬日是进补的好时节,深居宫中的帝王后妃们也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清朝历代的帝王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饮食食谱。

乾隆皇帝将紫禁城内的饮食文化发展到了极致乾隆皇帝对苏州菜情有独钟,他一心想着回到北京也能品尝这样的美食,所以干脆将烹制苏州菜的当地官厨带回了紫禁城到了道光时期,由于国力的衰微,再加上道光皇帝本身提倡节俭,因此膳食上也显得比较寒酸。

以道光七年(1827)除夕,皇帝早膳的菜单为例,可以看到,菜品无非是小炒肉、溜野鸡丸子、海参溜脊髓、鸭子白菜锅子等寻常菜品清宫里帝后的饮食极尽奢华,宫女们也能在冬天享受民间少有的美味晚清曾经侍候过慈禧太后的宫女何荣儿,对清宫饮食的一些回忆被记录下来,里面讲到,每年“从十月十五(阴历)起每顿饭添锅子,有什锦锅、涮羊肉,东北的习惯爱吃酸菜、血肠、白肉、白片鸡、切肚混在一起。

我们吃这种锅子的时候多也有时吃山鸡锅子,反正一年里我们有三个整月吃锅子”由此可见,宫里在冬日非常流行吃“火锅”以补充热量03家宴和国宴在清代,冬季的紫禁城内,会有很多庆典,比如乾清宫家宴、元旦国宴等清代的国宴以“满席”为主,其中每一桌宴席上摆放什么菜品,都有严格规定。

而且按照程序,整个宴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宴席上摆放的是各类“饽饽”,因此这个阶段也称为“饽饽宴”此时每张宴桌上摆放的有各色点心十八盘、瓜子四盘、馓子三盘、福禄马四碗、干果十二盘、鲜果六盘以及小猪肉一盘、鹅肉一盘、羊肉一方等。

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则称为“酒席宴”,此时桌子上要有小猪一只、鹅一只、羊肉若干清宫家宴则是皇帝一年里少有的一两次和妃嫔、皇子们一起用膳的机会不过,家宴中,妃嫔和皇子要分开和皇帝团聚,以避免成年皇子和年轻妃嫔之间会有“非礼”事件发生。

家宴一般是皇帝和后妃们一起吃早膳,和皇子们一起吃晚膳不过,这也不是固定的模式,用膳地点也不固定如乾隆二年(1737年)的一次家宴,乾隆皇帝和后妃们一起进膳,时间从下午五点半左右开始,先上汤饭,包括一盒粳米粥和酸奶子以及一盒卧蛋汤和野鸡汤,第二道则是各类小点心和奶茶,第三道则是酒馔,乾隆皇帝的酒馔有四十道菜肴,摆成五行八列,皇后的则是三十二道,妃嫔们则是十五道,最后一道是果品。

宫宴时,都是皇帝先吃,之后,后妃们才能动筷子04送“福”迎新年在旧历中,冬至是非常重要的一天每年冬至,皇帝要例行祭天而且清宫旧历记载,从冬至这一天,宫里就要开始书写《九九消寒图》,这种消寒图样式有很多种,例如有的是画一棵素梅树,上有九朵梅花,每朵梅花九个花瓣。

从冬至数九开始到九九数尽,每天用颜色笔染一个花瓣,当然颜色要根据这一天的天气情况而更换,如此八十一天下来,不但为冬日增添了几分乐趣,还绘制出了一张多彩的消寒图,可谓两全其美冬至开始,就是漫长的数九寒冬对于古人来说,这段时间固然漫长,却多充满期盼,因为寒冬总是与春节形影相随。

特别到了年关将近的时候,紫禁城里和民间一样,洋溢着新年的味道作为“天子”居住之所,紫禁城里的“辞旧迎新”风俗,自然与民间有很多不一样从农历十二月初一起,宫里便开始为过年做准备这一天,皇帝要书写“福”字赐给王公大臣们,这一习俗在乾隆年间成为定例,书写福字的地点就在紫禁城的漱芳斋。

大臣们都以能得到皇帝赏赐的福字为至高荣耀◎本文原载于《北京晚报》(作者杨征),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历史故事历史大全
    标签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